人员查询>>
男子打球心脏骤停 幸遇6名医生在场
2019-03-27 10:20:49

  

协和医院医生在东单体育馆救人现场。

当天参与施救的协和医院6名医生。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3月25日晚上,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体育馆内一名正在打篮球的男子突然倒地,心脏骤停,恰巧同在一馆内打羽毛球的6名协和医院的医生看到这一幕,大家一边拨打120,一边展开了抢救,实施了心肺复苏和仪器除颤。大约半小时后男子恢复自主心律,被送往距离最近的同仁医院。

昨天,参与施救的协和医院内科ICU医生江伟向记者讲述了前晚发生的一幕,同时他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场所配置急救设备,有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识,更多人敢于站出来援手,来应对这种情况。”

■ 对话

医生救人是职业习惯,也是举手之劳

昨天上午,6名身着运动衣的年轻人在体育馆内为一名倒地男子做心肺复苏的画面在网络热传。据了解,施救的6人是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口腔科、免疫科、内科ICU、核医学科、呼吸科的医生,事发前他们正在东单体育馆打羽毛球,听闻篮球场有人倒地休克就冲了过去,发现男子心脏骤停,立马展开施救。

昨天中午,记者在协和医院内科ICU门外见到了当时参与抢救的医生江伟。

新京报:事发时是什么情况?

江伟:躺在地上的男子有五十多岁,微胖,事发前正在和同事打篮球,毫无征兆地就倒下了,我过去摸了一下,他的颈动脉搏动已经没有了。

新京报:你们做了什么样的抢救措施?

江伟:让他同事打了120,我和我同事实施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胸部按压了十几分钟,但他还是没醒。好在东单体育馆配有自动体外除颤仪,设备连接后前后共电击4次,其间他出现过自主心律,但后来又不行了。大概又过了10分钟,120急救车就来了,用了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药,并继续电击,病人才缓过来一些,有了自主心跳后被送去了距离体育馆最近的同仁医院急诊。

新京报:病人后来情况如何你了解吗?

江伟:晚上10点多回家前,我去同仁医院急诊科看了一下,当时他已经清醒,正在等着做造影检查,情况稳定。他的女儿很感谢我们。

新京报:抢救时候有没有什么顾虑?

江伟:那时候边上围观的人很多,也有人拍照录像,但顾不了那么多,我们是医生,而且有行医资质,就算以后有人查,也不怕。就我知道的,好多同事都做过这样的事儿。作为医生,这大概是职业习惯,也是举手之劳。

焦点1

急救技能难不难学?

医护人员称不难学 建议将其大众化

昨天下午,同仁医院官微发布消息称,患者被送至同仁医院急诊后经检查心脏扩大,低血钾,经紧急治疗后转复窦律,目前病情平稳。

新京报记者从协和医院了解到,此前就有过医院骨科医生在东单救助摔伤老人、ICU护士抢救猝死路人、妇产科护士在东单地铁站救助晕厥路人、医学生在东单游泳馆抢救溺水者的情况。一年前,崇文门路口还发生过一起“猝死”患者被同仁和安贞医院医生联合救治转危为安的案例。

网友称,突发疾病时恰好遇到医护人员在场,这大概是不幸中的万幸。

不过,江伟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类似的突发疾病情况并不罕见,不见得每个患者都能遇到医生,所以全社会普及急救常识非常有必要。“比如说心肺复苏的手法,容易学,也有很多培训的机会,应呼吁年轻人都能掌握,而且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敢于站出来施救。”

“只要掌握技能,多数人是敢于站出来的,这是基于人的本能。”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副主任医师王西富从2008年起从事急诊工作,宣教急救知识和技能,但仅在专业医护人员中进行。2015年,他开始在自媒体平台进行急救知识科普,并在线下组织手把手的急救技能培训。

王西富告诉新京报记者,培训课堂上家庭主妇占了不小比例,目的是为家里的孩子、老人多一份应急准备,“有些学员说因为会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解决了现实问题,为救护车、医生的到来争取了时间。别说掌握急救知识是为了救助路人,这不现实;但掌握了方法,你才有底气和勇气来为突发疾病的路人做判断,做急救。况且这个技能的学习并不难。”

“确实不难。”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梁萧也这么认为,所以两年前,她把本来只给院内职工进行的急救技能培训推到了院外,科室内的医护人员组成志愿者团队,给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上起了急救知识课。“很明显,过去我们自己主动联系对方做培训,现在人家来联系我们去上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会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焦点2

“救命仪器”好找吗?

部分大城市公共场所配置也不多

另外,有专业人士指出,在这次救人事件中,除了协和医院医生们的及时出手,东单体育馆配备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以下简称除颤仪)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伟也向新京报记者提到,在他们持续心脏复苏了10分钟以上后,患者并没有苏醒,后来体育馆工作人员拿来了除颤仪,这才有了颈部动脉恢复的迹象。“这是救命的东西。”江伟说。

“这个仪器很智能,它会自动判断患者是可除颤心律还是不可除颤心律,然后来决定是不是可以用电击。仪器操作也很简单,会用中文来提醒使用者下一步该怎么做,普通人都应该会操作,甚至比血压仪都简单。”但据江伟的了解,目前除颤仪在国内的推广情况并不好,“在北京我只确定首都机场有。”

王西富在全国许多大城市做过急救技能培训,其中包含除颤仪的使用,但他发现,国内在公共场所投放除颤仪只有深圳做的比较好,且是政府牵头在做,“深圳每个地铁站都有,而据我了解,部分大城市公共场所配置也不多,真的要有急用,患者遇到除颤仪比遇到医生还难。”

焦点3

公共场所为何难见除颤仪?

或因价高使用率却不高

近些年来,随着公共场所猝死患者的增加,公众对于装置除颤仪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今年南京的政协会议上,委员花贵侃就提出“关于加快城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配置和推广使用”的提案,认为此举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2016年全国政协会议中就提出国家定义各级城市AED覆盖要求,分不同阶段完成包括资金规划、配置数量、培训体系、认证体系等内容。

但制约公共场所除颤仪配备的到底是什么?记者从购物网站了解到,每台除颤仪价格大约2万多元,江伟觉得这个价格可能是一些公共场所不愿承受的,“说实话这个仪器的使用率并不高,但它一旦用上了就是救命的。”

不过在王西富看来,2万元的价格并不高,制约仪器推广的是理念问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共场所是强制配备的,这是对公民的负责。而一些公司或者是例如运动馆、健身房等公共场所,2万元的开销不大,但这给员工、顾客的安全感增加不少。说到底,大家是没有把这个事儿重视起来。”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